弘扬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预测 > 中国民族 > 仡佬族 >

仡佬族的服饰

更新时间:2014-05-14 15:32:36 来源:大家找算命网 作者:美丽心情

  仡佬族服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很大变异。从唐、宋到明代及清代初期,仡佬族服装以男女均着“筒裙”为其突出特征。筒裙在唐、宋时代又称“通裙”,用2幅横布“穿中而贯其首”,有的则用1幅布两端逢合而成。这种服饰无褶,夹层,前后幅当中两条直褊稍宽,褊间均镶有花纹。一般男子穿的“筒裙”较短,妇女穿的“筒裙”较长,而且花色繁多。同时仡佬族妇女还在长筒裙外罩长袍,这种长袍一般用长数尺的青布在其中剪开口子后,从头笼下,前短后长,无袖无褶。到了清代及民国初期,仡佬族男子穿“筒裙”已极少,大多穿无领对襟、斜襟长衫,长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带,劳动时撩衣前后一角扎于腰间。  

仡佬族的服饰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民间珍藏有男子外衣,系青色缎子制作,衣领周围和襟边均镶有约1寸宽的花边,脚褊、衩褊都嵌花边,布扣12颗。女子服装一般为短上衣,长筒裙,外罩长袍,脚穿钩尖鞋。女上衣一般短齐腰际,抄襟,袖背上绣缀着花边花纹。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仡佬族女子上衣当时还有“大镶滚”和“小镶滚”及“便服”之分。多为白色或翠绿色。“大镶滚”袖大而短,用其他颜色的布做外托肩,前襟边和脚褊都镶有约3寸宽的花边,称为“嵌牙子”或“筘天子”,领口和袖口处滚两三道重叠边,谓之大镶大滚,故名“大镶滚”,钉铜扣或珠扣。“小镶”与“大镶滚”略同,仅花边较窄,约1寸。“大镶滚”和“小镶滚”皆为礼服,多在庄重场合穿着。“便服”即无镶无滚,仅在前襟边绕一道“花便线”或“拐脚便线”,钉布纽扣。平坝县披袍仡佬族妇女着长衫,外披前短后花无袖之袍,外穿筒裙,内穿短裤。遵义地区仡佬族妇女穿大襟大袖衣,领、肩、袖均加花边。

        近代以来,仡佬族服饰日趋与当地汉族或其他民族相似或相同。40年代仅在云南麻栗坡杨万一带的仡佬族,还保持着妇女穿筒裙的传统。如今仡佬族传统服装仅有少数仡佬族地区的老年人穿着。完整、成套的仡佬族传统服装,尤其是衣裙、披袍,已不多见。

         早在唐宋时期,仡佬族男女大多是发挽椎髻,用一条红布束结垂于脑后。明清两代,仡佬族的发型有所变化,而且支系不同,其风格也不相同。打牙仡佬族男女均将头发剪短,长仅寸余,所以又被称为“剪发仡佬”。其他支系的仡佬族男子大多辫发,挽为髻,或绾于额或盘于顶,不留胡须。女子多盘发于顶,或插梳于发髻。民国以后,仡佬族男子发型与汉族趋同,但女子仍有盘髻的习惯。贵州遵义地区仡佬族髻上所插发梳为马鞍形,双髻挽圈垂于发际,用银丝、洋线扎花插于发髻两则。贵州务川仡佬族已婚妇女盘髻,束以“网子”,俗称“毛纂”,上插“前抓”、“后抓”、“过桥”、“横簪”。新娘头上挽用布或银做成的发卡,称为“勒子”。未婚姑娘扎独辫,习称“挞挞”,以彩色头绳束拖于脑后。

        在佩戴装饰方面,早期仡佬族男子多以螺壳、虎豹、猿猴之毛及犬羊之皮作为装饰,女子一般用3寸长的细竹简斜穿于耳以为装饰。富有之家的女子则佩戴珠宝耳垂。以后仡佬族妇女大多喜戴银饰耳环,项挂银链。头包帕子如今仍是许多仡佬族妇女的喜好,尤喜包白帕子。贵州务川仡佬族妇女喜拴绣花围腰,走亲赶集,手握一尺见方的绣花手绢。如今在仡佬族地区,戒指、耳环、项链等饰物普遍为广大仡佬族妇女所喜爱。

上一篇:仡佬族的人口和分布地
下一篇:仡佬族的风俗习惯
相关文章
仡佬族的舞蹈 仡佬族的人口和分布地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 仡佬族的由来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仡佬族的服饰 仡佬族的文化
推荐栏目
生辰八字运势运程在线排盘抽签情侣速配民俗预测姓名测试手相图解面相图解痣相图解风水知识周公解梦趣味测试节日祝福阴阳历转换万年历
如果您不想在当前使用的电脑留下您的算命记录,请点击首页的“重新测试”按钮,如果没有此按钮,说明您的信息已经清除
周易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算卦习俗同样有着长远的影响,请科学的对待它们,不要执迷其中。
The main provision of this Web site:Free fortune-telling and forecast.
Copyright © dajiaz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大家找算命网